2015年06月09日19:06 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孫佳音 點擊: 次
“關注當下,直擊現實,記錄歷史和時代變遷和人的精神成長,體現創作者的責任擔當、理性良知和人文情懷”,倡導“在場”精神、由上海市作家協會創辦的《上海紀實》昨天宣布正式上線。這份定位為專注報告文學、紀實文學、傳記文學作品的電子期刊,將依托上海作協主管主辦的華語文學網不定期出版。
主編朱大建介紹說,第一期刊發的15篇作品就體現了“在場”這一宗旨。“在場”其實也是《上海紀實》的主打欄目,主推現實題材的紀實作品。比如,《山高人為峰》寫的是上海中心大廈的建造過程。作者深入工地采訪、懷著深厚感情回顧6年的建造過程。《上海“獵狐”風暴》寫的是上海公安派出精兵強將,遠赴海外,將一只只狡猾又貪婪的“狐貍”抓回國內的故事。作者將海外捉“狐”的過程寫得一波三折,寫出了“狐貍”的狡猾,更寫出了公安干警的大智大勇。
黃宗英是中國當代報告文學界的標志性人物。首期《上海紀實》的“經典”欄目推出羅達成寫的《與黃宗英爭議<小木屋>》一文,回憶了1982年黃宗英58歲時隨生態學家徐鳳翔進西藏原始森林采訪的往事,她的激情通過跌宕的情節熾熱而又濃烈地散發出來,讀來相當感人。《不落征帆的黃宗英》一文,則配上微視頻,描繪年已9旬的黃宗英的音容笑貌,足見《上海紀實》依托新媒體開放式平臺的用心。
本期“記憶”欄目則推出名作家陳建功的紀實散文《我與父親之間》。“往事”欄目中的《棉花坡的痛與暖》,從女性和愛情的角度寫楊開慧,聚焦在“痛與暖”上,相當別致。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首期《上海紀實》還刊登了懷念蕭乾和鄒韜奮的兩篇文章。
上海曾經是紀實文學創作的重鎮,歷史上曾涌現過很多紀實文學名篇,如夏衍的《包身工》、黃宗英的《小木屋》等。也培養、成長起一批熱愛、擅長紀實文學創作的海派作家,一些作品曾獲得全國性文學獎。朱大建表示:“希望《上海紀實》能為上海紀實文學的繁榮發展盡一點力量。雜志既歡迎重大題材、重要歷史事件的宏大敘事,也歡迎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的作品。”除主推原創作品外,《上海紀實》還設有“經典重讀”“佳作選摘”等欄目。“歡迎毛遂自薦或者推薦新時期以來短、中、長篇報告文學、紀實文學、傳記文學經典作品,以及時下產生較大影響的紀實佳作。選用時我們還將配發筆談及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