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13日10:07 來源:《文匯報》 作者:許旸 點擊: 次
上海書展揭幕前夕,上海市新聞出版局昨天發布了《上海市民閱讀狀況調查分 析 報 告(2015)》。該調查顯示,雖然數字閱讀穩中有升,但紙質書仍是上海市民閱讀首選的介質,68.4%的被調查者認為,紙質讀物具有最好的閱讀效果。近六成市民不愿為數字閱讀付費,不過“只看免費”的比例正呈現逐年下降態勢。
“需要深度閱讀”成紙質書受青睞主要原因
《上海市民閱讀狀況調查分析報告(2015)》是市新聞出版局連續5年委托專業機構,就市民閱讀興趣、閱讀行為、閱讀消費、閱讀趨勢進行專題調查并發布的權威報告。這份歷時半年完成的閱讀報告顯示,上海市民在閱讀方式的“首選”上,紙質閱讀仍然體現出巨大優勢,高出數字閱讀18.25個百分點,但這一差距低于2014年;首選數字閱讀的比例比去年高出3.52個百分點。
認為紙質讀物具有最好閱讀效果的比例(68.40%)仍處于絕對優勢,比認為“數字讀物”具有最好閱讀效果的高出37.24個百分點。從全國范圍來看,在數字閱讀用戶位居全國第三的上海,對于紙質讀物效果的肯定連續5年一直保持65%至71%。為何選擇紙質閱讀?“需要深度閱讀”仍居首位。
文史讀物是上海市民最愛
上海市民喜歡讀哪些類型的圖書?調查顯示,前五位依次為文學、歷史、日常生活、經濟管理和哲學;4年來,“文學”與“歷史”的首、次地位不可動搖,“日常生活”基本保持在第三;“經濟、管理”“哲學”“心理”相對靠前。
在生活多元化、知識密集化時代,閱讀這一“知識”與“生活”之間的介質在絕大多數選擇者看來,與生存和發展密切相關。市民以積極、進取、正面態度回應閱讀對于個人生存和發展的作用。“非常重要”和“比較重要”這兩項正面評價的選擇總比例為83.93%,也是4年以來的最高;中間評價“一般”和“說不清”的選擇為10.38%;負面評價“不太重要”和“很不重要”為5.48%。
值得一提的是,十余年來各種書展、讀書會以及沙龍等活動,對于閱讀的推廣促進,所產生的作用和影響非常明顯。
“半小時閱讀”漸成主流
調查顯示,超六成市民年均閱讀圖書超4本,半數以上市民每天閱讀圖書超過30分鐘,“半小時閱讀”漸成主流。6%的受訪者年購書消費超千元,市民購書意愿和支出逐年上升;市民購書首選為網上書店,顯示實體書店經營面臨困難;70.87%受訪者有先閱讀數字版本、再購買紙質版本的經歷;市民購買數字出版物的意愿緩慢上升,但“只看免費”仍居主流。
連續3年,“只看免費的”(57.05%)、“20元以下”(15.96%)和“21-30元”(7.44%)排在購買數字出版物支出選擇的前三位,“只看免費的”比例仍超其他各項之和,但這一數據呈現了逐年下降的態勢;愿意付費購買的七種選擇之和比去年高出3.14個百分點。這些數據說明,雖然數字出版物購買的非剛性、不確定性依然明顯,免費閱讀數字出版物的慣性還會在相當部分讀者那里繼續“運行”,但越來越多的人逐漸接受付費數字閱讀將成為趨勢;至于這個趨勢進展速度,在相當大程度上同樣取決于內容提供者、出版者、運營者、閱讀者所進行的博弈,牽涉到閱讀物內容、形式、定價,獲取閱讀物的難易,閱讀者的感受、效果等一系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