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9日16:17 來源:申江服務導報 關聯作家:蔡駿 點擊: 次
上海這個城市在飛速生長,也在飛速變化。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懸疑作家蔡駿發出感慨:“在長大成人的這些歲月里,我眼睜睜看著自己住過的家,讀過的小學和中學,工作過的地點被一一拆除。想要尋找童年生活過的地方,尋訪所見都是相同光景:同樣的高樓大廈,同樣的車水馬龍,但已不是故鄉。記憶中的一切面目全非,就像一個被送去韓國整容回來的姑娘。”于是,2014年他開始在微博上寫“最漫長的那一夜”系列小說,在小說里,他把自己成長至今的上海記憶密密編織進去,成為了書中人的日常故事發生的背景和舞臺。在最近出版的《最漫長的那一夜·第二季》后記中他說:“在這個時代,所有人的故鄉都會被毀滅。唯獨記憶不會。記憶保存了我們全部的,哪怕只是昨天。”
天潼路799弄外婆家:從連環畫開始的文學啟蒙
2014年,三月的最后一天,我想要開始寫“最漫長的那一夜”系列的那個念頭,恐怕也像夢一場,突如其來,卻揮之不去。而今想來,那場夢早有預兆,無非是何時來到,怎樣到來,這幾乎可以追溯到我在小學時代看完《悲慘世界》的時候,對,就是《珂賽特的眼淚石一夜》里提到的那套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的《悲慘世界》。
那時我在上海市北蘇州路小學讀書,常住外婆家,就是《老閨蜜的秘密一夜》里天潼路799弄的舊房子,至今記憶里還有那個小閣樓。我的文學啟蒙幾乎是從連環畫開始的,有本小人書叫《吝嗇鬼》,畫的就是《人間喜劇》里的葛朗臺。
10歲那年外婆腦溢血離世,我轉學搬家到曹家渡,每天坐兩站公交車到長壽路第一小學讀書。而我讀過的第一所小學,已在21世紀被夷為平地。我讀過的第二所小學,后來也差點被關閉,幾年前又以回民小學的名義重新開張。而我讀過的初中叫五一中學,很不幸在我畢業后不久被拆了,現在那里是個巨大的夜總會,整個長壽路上最為堂皇的建筑。
上海郵政局:聽老同事說起白茅嶺監獄的可怕狼災
初中畢業后我接受職業教育,學校的環境荒涼,周圍全是工業區。我們踢足球的時候,經常把球踢到隔壁的工廠。那家廠在新中國成立前,是廣東人的公墓,名為“聯義山莊”,阮玲玉死后就埋葬于此。彼時我常幻想在冬天的黃昏,騎在工廠圍墻上看到阮玲玉的香魂—那就是南明中學與“魔女區”的原型。而今那學校早已不復存在,工廠也都被拆光了,造起高大上的樓盤,據說房價最高每平方米8萬塊了。
再往后幾年,我在上海郵政局上班,同一個辦公室的退休老干部,跟我說起過上世紀70年代的白茅嶺監獄那場可怕的狼災。
那一年,我在榕樹下“躺著讀書”論壇,發過一個帖子,感嘆莫言有高密東北鄉,余華有浙江海鹽小鎮,蘇童有香椿樹街,賈平凹有商州,張承志有西北回族的黃土高原、黃泥小屋—那一代人,不管是販夫走卒,還是偉大的作家,都各有各的鄉愁,而我們現在這一代人有什么?
在長大成人的這些歲月里,我眼睜睜看著自己住過的家,讀過的小學和中學,工作過的地點被一一拆除。想要尋找童年生活過的地方,無論以前搬過多少次家,尋訪所見都是相同光景:同樣的高樓大廈,同樣的車水馬龍,但已不是故鄉。記憶中的一切面目全非,就像一個被送去韓國整容回來的姑娘。我們是沒有故鄉的一代人,或者故鄉已成他鄉。
直到有一天,當我寫了“最漫長的那一夜”系列十幾篇后,突然發現自己找到了什么——在這個時代,所有人的故鄉都會被毀滅。唯獨記憶不會。記憶保存了我們全部的童年與青春期,哪怕只是昨天。記憶也不僅是自己的一生,還有我們的父輩,甚至遠在我們出生之前的祖先們。有些人徒勞地尋找“精神故鄉”,干脆逃離城市云游四方。而對于出生在這里的我來說,根本無處可逃,也是川流不息的天命。當我為此而煩惱之時,卻忘了這恰好就是我們的鄉愁。
19世紀并不遙遠,在巴黎的窮街陋巷里,大概也住滿了這些追夢的人。于連在德· 拉莫爾侯爵的府邸里抄寫情書;瑪蒂爾德在每年的4月30日為祖先而身著孝服;冉· 阿讓守衛著他的珂賽特宛如吸血鬼不能走到陽光下;高老頭、拉斯蒂涅與伏脫冷寄居在包羅萬象的公寓里,就像在2016年歐洲的寒冬中逃亡的阿拉伯難民們—就在此時此刻,這個剛剛開頭的世紀里,在中國的許多個城市,上演著大體相同的故事。沒有什么天生的貴族,仿佛一夜之間就會煙消云散;也沒有什么天生的賤民,你確有千分之一的機會出人頭地。
長壽路上工作室:俯瞰公園里流浪歌手與廣場舞大媽
而在過去的7年里,我把工作室搬回了長壽路,從陽臺上俯瞰長壽公園,流浪歌手與廣場舞大媽們輪流“沖上云霄”。每逢夜幕降臨,美麗的姑娘們盛裝出門上班,我把她們個個想象成卡門,而不是茶花女或杜十娘。就像你在書中看到的《長壽公園的凡· 高與卡門一夜》,雖然我從沒見到過凡· 高。黃昏的公交車站邊,每個人的目光疲憊不堪。我走過一個個路邊攤,意外尋到一本爸爸從前工廠圖書館里的舊書。深夜的路邊堆滿大排檔,感謝本地城管的工作懈怠,無數人在這里度過最漫長的那一夜,讓我依次看到巴爾扎克與雨果筆下的一個個名字。
大約2006年,有個朋友告訴我,說在我不同的小說里都出現過葉蕭、小枝、春雨,當然還有我自己,正好是巴爾扎克《人間喜劇》的人物再現的手法。我對于文學理論并不很懂,我只是想要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世界。到了“最漫長的那一夜”系列,我仍然是一個敘述者和親歷者,還有俞超、李毅、白雪,以及命運多舛的葉蕭警官(幸好他沒有成為沙威)。
未來的一到兩年,我將繼續書寫他們的故事,也是我和你的故事。不再只是中短篇小說,有可能是我迄今“最漫長”的長篇小說,也就是“最漫長的那一夜”系列的劇場版,正在我的筆下野蠻生長——有罪案,有科幻,有記憶,有鄉愁,有人間喜劇,也有悲慘世界。
如果能有一臺機器,讓我們無比清晰地看到一生所有的回憶,在時光的盡頭和縫隙里,埋葬著每個人的青春和無盡秘密,宛如昨日,不舍晝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