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24日10:53 來源:未知 作者:許旸 衛中 李思文 點擊: 次
你理想中的實體書店是何種模樣?昨天世界讀書日上海新開的多家書店至少給出了三種“提案”——率先開啟“無人”智能設計的志達書店升級版,直接刷臉的“新零售+”模式未來感十足,走的是酷炫科技路線;精心上架眾多限量版中外古董書的思南書局,歷史建筑外殼里包裹著誠摯溫暖的人文情懷;坐擁得天獨厚上海作家協會資源的作家書店,是眾多文學愛好者的“打卡”圣地,當你摩挲著心儀作家簽名本和系列周邊設計,與文學名家面對面時,書店深耕原創純文學細分領域的辨識度令人過目不忘……
如果說,過去幾年不少話題的討論停留在書店里要不要加入咖啡、文創產品等,如今人們已經不訝異于餐飲咖啡等商業業態入駐書店,而是更期待實體書店培育出新場景、新體驗、新空間,升級為多元文化方式體驗場所,予人眼前一亮、心跳加速的感覺。繼去年新開20余家各具特色的實體書店后,上海今年內又將推出十余家蘊含創新因子的實體書店。其中,不少書店引入了新零售和消費升級概念,讓眾多喜愛閱讀、希冀提升未來生活品質的市民擁有了更多自由選項,也為城市文化綜合體持久賦能。
來到新書店,讀者找尋或邂逅的不單是圖書或產品,更是書店的品牌和服務所營造的“綜合人格”——這家書店是充滿智慧的淵博老者,還是走在時尚前沿的潮流人士?是沉靜內斂的小家碧玉,還是光芒四射的社交明星?學者顧曉鳴說,眼下評估一家實體書店的綜合魅力值,書店力、設計力、場景營造力、街區導流力,都是關鍵維度,換句話說,好的書店就像“定海神針”,加重了所在街區的分量,成為思想火花迸發的城市文化聚合地。
如今,書店通過技術升級、營銷升級、服務升級,完成了從購物空間到文化空間,再到生活美學的轉變。上海這批新出現的實體書店,為城市增添新型閱讀文化品牌、文化樣本、文化地標的同時,將培育孵化出可持續發展的文化新生態,給生活帶來更多全新美好體驗。
【思南書局 復興中路517號】
“這扇門通往了更廣闊幽深的精神世界,讓復興中路517號這棟歷史保護建筑煥發出新生機,以后愛書的人聽完思南讀書會,再到思南書局里逛逛,不曉得多愜意。”當84歲法語翻譯家、思南讀書會年度榮譽讀者之一馬振騁接過鑰匙,與退休工程師許樹建、思南書集營業員代表包之夢一起,開啟思南書局的大門時,許多前來探店的作家、讀者紛紛舉起手機記錄下書店面世迎客的瞬間。昨天下午忽然來到的急雨滂沱,絲毫沒有影響讀者的熱情。
正式揭牌的思南書局,是一家365天在線、為上海文旅商生態注入全新書香元素的新型書店,與思南街區文化氛圍相得益彰。“思南書局不僅僅是單一的書店,它從上海書展、國際文學周、讀書會、選刊而來,是思南精神的延續。”作家孫甘露這樣說。
四年來,從一周一次的思南讀書會,到連續60天的快閃書店,再到每天開放10小時的思南書局實體店,思南文化品牌IP效應驚人,見證了上海出版文化界探索新型閱讀文化空間的足跡。思南書局這座掩映在梧桐樹下的摩登城市書房,成為向海內外作家、學者、市民敞開懷抱的常態化城市文化客廳。
磚紅墨綠相間的撞色設計,鏤空書架與沙發桌椅交錯,轉角遇見小而美的交流空間,順著螺旋扶梯往上,四層樓的思南書局就像迷人的書香寶礦。“以前在查令十字街和神保町西文書店里,樓上樓下找書的那種樂趣在思南書局重現了。”出版人、翻譯家黃昱寧探店后的感嘆,引發了許多共鳴。
在極富歷史感的環境里,思南書局配置了近萬種中外文的人文學術圖書及一系列閱讀文化單元:一樓選配近2500種歷史、哲學類圖書,設有讀者專屬書房;二樓是主入口,內設書局推薦榜單、倫敦書評書店新書榜單,精選近2000種中外文學圖書及品牌雜志;三樓主打中外文藝術類圖書等。近200個版本的西文古董書與舊版書,為喜愛外文哲學、文學珍稀版本的收藏者提供了機會,一版一印的1886年30卷《狄更斯全集》、1670年第一版斯賓諾莎的荷蘭文版《神學政治論》、喬伊斯《芬尼根的守靈夜》1935年第一個英文版本……這些令資深書蟲兩眼放光的珍藏限量版圖書,都在書架上靜候知音。
有人說,書店的靈魂在于選書。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專門組建的選書專家團隊,長期跟蹤、捕捉和遴選當下最新優質的中外文版圖書品種。這正是“書店力”的直觀體現——把好書和閱讀放在重要的位置,重構陳列和編輯的方式,突破傳統的圖書館分類法,更多按照興趣以及推薦的內在邏輯,與文創產生更多鏈接。
年度讀者之一許樹建參加了整整四年的思南讀書會活動,他的“打卡地圖”上又多了思南書局這一城市文化地標。“一個文學白丁,開始了思南白描。讀書沙龍的交流碰撞,讓我看到世界豐富的寬度和無限的深度。”讓他欣喜的是,接下來思南書局還將舉辦一系列閱讀文化活動,“思南下午茶”、“一個人”系列文化活動、“二人書房”,還有美食日、時尚日等和生活密切相關的活動,帶來更多獨特的文化體驗。
【作家書店:巨鹿路677號】
修葺一新的作家書店選在昨天重新開業。在巨鹿路677號的作家書店內,一位年輕讀者告訴記者,他曾經在作家書店買過作家簽名書,很喜歡這家書店,得知書店重新開業,他立即決定來店里“打卡”。
此前,作家書店受條件所限,主要為作家服務,也會有讀者慕名而來。雖然作家書店的知名度不高,但在許多文學愛好者心目中卻是文學創作的“娘家”。
昨天下午,孫甘露、程永新、吳亮、黃德海等知名作家和出版人陸續來到書店。經過半年多裝修,現在的作家書店已經煥然一新,經營條件大為改善,獨占了一幢沿街小樓的上下兩層,樓上是咖啡廳,樓下作為書店營業場所。
作為上海作協創辦的主題書店,在挑選書籍品種上自然秉持了高品位和高水準。“作家書店選擇的是文學愛好者應讀和必讀的書。”上海作協黨組書記王偉談到店內陳列圖書品種時非常自信地說。記者看到,書店推薦作品中,《回望》《仙緣與塵緣》《縹緲的峰》《巴金日記》《蹉跎歲月》等多部優秀作品在列。
書店負責人介紹,作家書店內現有圖書近三千種,八成以上是文學類著作。今后作家書店將繼續出售莫言、余華、畢飛宇、劉醒龍、周大新等著名作家的圖書簽名本,并且會為作家和文學愛好者定期組織活動。
【志達書店 國權路525號】
樹蔭濃密的國權路上,咖啡屋、便利店一早開始忙碌。普通又熟悉的城市日常,在昨天一早有了變化。隨著一扇蝴蝶翅膀似的連體門朝外打開,志達書店門口,一方電子屏幕亮起熒光。
走進書店,站在感應區,拿起手機“刷臉”,店內“二重門”便自動打開。接下來的選書、支付全程無人干擾,即拿即走。開了14年的志達書店,攜手天貓率先開啟書店的“無人時代”,成為全國第一家智慧未來書店。
“新零售+”讓實體書店更開放、更智能
“進門之后,有攝像頭對著我掃描,手機綁定支付寶之后就能進來買書了。”一位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中學的女孩驚訝于志達書店的變化。她說,志達書店是自己小時候常來看書的地方,以前書店舊舊的,現在看起來明亮大方。“書店全程自助,這下一定能吸引很多學生群體來‘打卡’發朋友圈。”
無人書店的誕生,是傳統實體書店轉型升級的一條創新之路。志達書店是入住淘寶的第一批書店之一,如今又將天貓“新零售+”無人店技術的創新體驗注入了書店。店內無人值守,每本書下方均貼了價簽和RFID識別碼,結賬時只需要站到出口再次讓攝像頭核對一次,不用掃碼,系統便會自動為書籍結算付款。
網絡書店的經營經驗給志達書店創始人鄒斌帶來不少啟發。“書店尋求創新發展已成必然,傳統實體書店可以依靠創新體驗重新煥發活力。線上和線下都有合適它的商品和服務,可以通過整合,有針對性地滿足那些真正的顧客。”鄒斌希望通過新零售的實踐,革新經營模式,提供全新的購書和閱讀體驗。
網聯網技術賦能下,零售店鋪走向智能化將是發展趨勢。對實體書店而言,從圖書選品到貨架擺放、定位讀者喜好,這一過程將貫穿著革新與再造。未來書店就像一個智能盒子,它知道什么人打開了盒子,也知道什么東西被帶走。隨著人工智能識別技術和提取特征技術進一步發展,無人模式的書店無疑充滿想象空間。
引領文化和精神生活,不止步于“新奇特”
國權路曾經以聚集眾多文史類實體書店而出名,散發濃濃人文氣息的書店里,常常能遇見附近大學的學者和學生。升級改造后的志達書店,沒有改變作為一家單純書店的本質——讓好書和讀者邂逅,找到彼此。
書店94平方米空間里,打通了兩個功能和調性完全不同的書區。清新白色調的通識書區域空間布置具有開放性,適合舉辦文化活動;書籍主要針對較年輕的讀者和家庭消費者,曾經引以為傲的超全圖書種類也沒丟。拾階而上來到文史哲區,機械手工味的吊燈下一條窄長書巷,一套套學術書陳列得密密麻麻。一方屋檐下兩種嵌套,這是對不同深度的閱讀者的同等尊重,為彼此交流架設了橋梁。
上海實體書店持續回暖,功能和細節上各具特色的書店成為這座城市遲遲不熄滅的明燈,無論在設計專業領域還是大眾消費領域都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不過在“拼新奇爭網紅”的背后,圖書和閱讀仍應成為實體書店的核心。
遠離城市喧囂,提供文化滋養,服務愛書之人。未來,這樣單純的書店,不僅需要出現在高檔商業綜合體或歷史文化風貌區改造的精品商業區,也需要出現在極其普通的街區、中小學周邊,浸潤莘莘學子和普通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