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8日15:21 來源:澎湃新聞 作者:徐蕭 傅一笑 點擊: 次
11月16日下午,《上海文學》雜志社在靜安區文化館舉辦“詩歌是溝通心靈的橋梁”中外詩人論壇,并為新出版的《上海文學》第四屆上海國際詩歌節特刊舉行首發式。來自法國、意大利、愛爾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印度、烏克蘭、摩爾瓦多、阿根廷、韓國等世界各國和中國各地的十多位著名中外詩人,以及數十位上海本地詩人歡聚一堂,切磋交流,暢談詩歌未來,展示了上海與世界詩歌潮流和文學創作的精神銜接。
“詩人沒有選擇未來,而是選擇了永恒”
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一生都在致力于以詩歌對抗那些人類文明中丑陋的部分,“如果詩歌負有使命,便是開辟人文主義的廣闊天際。”他曾經以為詩人、藝術家的敵人來自于官方機構的規訓,但是在今天,他愈發感受到機器有著成為詩人、藝術家乃至全人類威脅的趨勢。“當今社會各種機器在控制著一切,壓抑自由,這意味著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我們自己。衡量文明進步落后的標準不在于技術本身,而在于文明是否貼近自然,貼近人。”這位年屆九旬的“思想家詩人”,一開場就把論壇的氛圍引向了深邃。
在羅馬尼亞詩人伊昂·德亞科內斯庫看來,詩人不應該只是為了寫作而寫作,而應為生活而寫。在這個思想日趨復雜的時代,我們需要全新的藝術,不止是文學,也包括音樂、舞蹈等等。德亞科內斯庫認為,詩為生活而歌,也為安頓靈魂而作。“詩人沒有選擇未來,而是選擇了永恒。”他覺得,當今世界充滿緊張和沖突,詩歌在這個時候更加能凸顯其價值——慰藉人心。
相比語言,詩歌更能抵達人心
中國古代文論家對詩本質特征的描述是“詩言志”,在中國詩人王家新看來,其中的志就是人的心靈,“中國詩歌史,就是民族的心靈史。”而對其個人而言,王家新說,詩歌是語言與心靈的相互尋找,“人心不死,詩歌不死,詩歌不死,心靈就不會荒蕪。”
韓國詩人、評論家崔東鎬在過去50年里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詩歌到底在什么地方”。經過長期的思考和琢磨,最后他發現“詩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詩歌相比與語言,更能抵達人心、連接靈魂。
榮獲本屆“金玉蘭”詩歌大獎的中國詩人翟永明在談到本屆論壇關鍵詞“橋梁”時表示,詩歌與讀者的關系是知音的關系,每個詩人都希望在他的寫作中遇到屬于他的知音。然我們在寫作時并不知道知音在哪,但所有的寫作者都期許著作品完成后,神秘的知音就會出現。翟永明希望在自己寫作生涯里,永遠都存在著神秘而陌生的知音。
另外,《上海文學》雜志社為本屆上海國際詩歌節編輯出版的詩歌特刊也在現場舉行了首發式。特刊中刊登了受邀來上海參加國際詩歌節所有中外詩人的詩歌新作,并刊發了有關詩歌創作的評論和隨筆。這是2019第四屆上海國際詩歌節的豐富讀本,也生動詮釋了“詩歌是我們共同的母語”這一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