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25日13:47 來源:思南讀書會 作者:思南讀書會 點擊: 次
從左至右為馬青、石力月、李勤余
3月27日下午,澎湃《夜讀》專欄撰稿人馬青、石力月、李勤余攜《夜讀》文章集《人間指南》來到第361期思南讀書會,從小切口見大情懷。
在“速度”與“深度”中尋求平衡
《人間指南》是澎湃新聞《夜讀》專欄兩年的文章結集,以千余字篇幅的短文書寫當代中國人的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
2019年8月的一個深夜,復旦大學徐佳給澎湃新聞發了一篇文章,它與熱點新聞無關,也沒有一個明晰的觀點,但它對臺風季的描寫卻能讓讀者感同身受。如何怎么處理這樣的稿件?這算是新聞評論嗎?澎湃新聞副總編輯夏正玉當機立斷——“加專欄:夜讀”。
于是這篇《每一個南方人生命中都有幾場臺風》成為“夜讀”的開篇之作,就此定下了欄目基調:“夜讀”要提供大家最愛讀的文章,講述現代都市生活,分享都市男女心聲?!眱赡暌詠?,《夜讀》始終堅持每晚夜間十點更新,在適合都市上班族閱讀的時段,推出原創性的文章。
李勤余談到,《夜讀》始終堅持文章原創性,在同類欄目中并不多見。“我們的‘雞湯’和別人不一樣,《夜讀》的原創文章和每天的時事新聞、社會熱點和文化關心的話題結合在一起,不是泛泛而談,不是無病呻吟,也不是說好話、喊口號的心靈雞湯。《夜讀》在尋找個人和社會融合在一起的方法,加入很多個性化的東西,為新聞評論提供更多的可讀性?!?/p>
李勤余
作為廣播節目的主持人,馬青談到《夜讀》與傳統新聞評論的不同之處。她說,“廣播節目的對象感都是非常強的,一定要有第一人稱‘我’的存在,但是其他媒體的時評中是不能有‘我’存在的,那種個體的痕跡,個體的生活,我身邊的人是無法作為事實依據出現在時評中的。所以我在給其他媒體寫評論時,需要跨越自己的工作經驗,改變寫作風格、路數以及表達方式。但是,在《夜讀》中,‘我’終于可以在評論中出現了——講到獨居老人,我會談到我媽,講到教育話題,辦公室里所有同事都無一幸免?!?/p>
馬青
在馬青看來,《夜讀》欄目還具有傳統新聞評論所不具有的故事性。比如《“媽寶男”是妻子和婆婆對一個男人的爭奪》中插入了作者聽到的兩個男人的對話,“我還不敢離婚。我哥哥離婚了,如果我也離婚的話,別人肯定會說是媽媽的問題吧,兩個兒子都離婚。”
這段話被馬青稱為是媽寶男的極致版,“它幾乎是一篇微型小說,但是不可能出現在傳統時評中。所以,我也很大膽地把生活中的對話寫進去?!?/p>
“新聞寫作不需要把自己擋在文學的門外”
《夜讀》包括的話題不僅有大家比較關心的社會熱點、文化熱點,還觸及到文學寫作。石力月談到,新聞評論對文學性的警惕源于新聞行業一直以來關于虛構與真實的核心議題。但是非虛構寫作的走熱,逼迫人們重新思考和討論文學與新聞、虛構與真實的關系。
在她看來,非虛構寫作的真實性內核和文學性寫作手法并非水火不容,新聞評論也同樣如此。同時,基于新媒體與互聯網,新聞寫作的形式已經更加多樣化,“拘泥于新聞評論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已經意義不大。只有具體到某篇文章,去看文學性的手法究竟是促進了還是傷害了新聞內核,才更重要?!?/p>
石力月
馬青談到,時評與雜文的共同點在于表達觀點與輸出價值觀。時評具有雜文沒有的時效性與新聞性,結構上更加短小、精悍、規范,雜文更加散文化、具有生命力。她認為,受眾決定了傳播方式,不需要過于拘泥于文體。因為時評要求時效性,所以長時間訓練化的模板式寫作確實會導致內容的狹窄,生命力變得不夠頑強,“根系”也不旺盛了。這時,她會有意識地多讀些文學作品,讓生澀的筆變得重新潤澤起來。
李勤余談到,在互聯網時代,大眾對新聞評論的認識也發生了變化,題材在拓展,原來生硬的灌輸式方式不一定被讀者接受。他認為,真正的新聞評論還是應該回到生活、還原生活,“文體上的界限只會越來越模糊,除了需要旗幟鮮明表達觀點的題材外,新聞寫作其實不需要把自己擋在文學的門外?!?/p>
現場讀者
石力月回應,好的時評和經典文學一樣,都能夠給人帶來力量。新聞評論要勇于去回應時代提出的大命題,但筆法上可以從小處著手。她談到新聞評論“有容乃大”的關懷,“人們好像總是容易對跟自己拉開距離的寫作產生敬意,但對奮不顧身投入當下的及時性寫作不以為然。但后者需要對紛繁復雜的當下做出迅速反應,在深思熟慮和十萬火急間保持平衡,在毫無保留向大眾敞開觀點的同時做好準備接受大眾的評判,這其實很不容易?!?/p>
個人體驗在新聞評論中的“軟著陸”
如何在新聞評論中將小事娓娓道來?石力月談到,自己雖然是新聞科班出身,但在寫作時非常抗拒在專業框架下的程式化寫作,“寫自己喜歡寫的話題,這是把文章寫好的先決條件?!蓖瑫r,她也贊同“人要知道自己的邊界,了解自己適合、擅長什么樣的話題?!?p style='text-indent:2em'>
石力月對“媽寶男”、婚戀觀等這些帶有煙火氣的社會話題都非常感興趣。“《夜讀》是可以安放人七情六欲和喜怒哀樂的地方。學術化寫作不能完全被表達的欲望、那些無法被學術化的部分,通過文學性的寫作,在這里實現了軟著陸。一方面我放入了自己的觀察和情感,一方面我也在觀察著別人的寫作。”她說。
李勤余談到,《夜讀》的最終落點始終是和個人體驗的結合。宏大敘事在互聯網時代已經不大符合現代讀者的閱讀需求,人們更需要聽得進、讀得進、愿意看的文字?!兑棺x》囊括了生活中的瑣碎,人人可讀,人人都能有所收獲,而且有淺有深,有高雅有通俗。
讀者提問
在閱讀《比起浪漫的薛紹和太平,還是做個貧嘴張大民吧》時,馬青驚訝于作者的聯想力。她回想起了自己年輕時的愛情想象,也感受到人到中年的心路。她說,“回憶就像是相機,將聚焦點放大,把背景虛化,《東京灰姑娘》曾經是我對愛情的浪漫想象,但看到這篇文章時,我的內心也從15歲的太平公主變成了李云芳,心中19歲的薛紹也變成了張大民?!?/p>
嘉賓為讀者簽名
對馬青而言,時間一長,寫作成為一個下意識的動作。她也曾經試圖剖析自己的文章,回憶尋找選題和建構框架的過程。她回憶起曾看到一條新聞,蘭州公園的游客因為有“去病”兩字,專門去摸霍去病的名牌,繼而聯想到自己在布拉格查理大橋上的類似見聞——這讓她意識到,生活經驗和新聞選題之間的連接不是臨時建立的,而是在長期積淀下逐步建立起來的,“堅持寫下去,才能逐步寫好。將來某一天,翻開自己曾寫過的文章,感到寫得不錯時,就是真正會寫文章了?!?/p>
思南讀書會NO.361簡訊
現場:陳 佶
撰稿:周劼妤
改稿:陳 思
攝影:遲 惠
編輯:江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