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25日16:38 來源:思南讀書會 作者:思南讀書會 點擊: 次
從左至右為走走、周嘉寧、張冠仁、路內、孟小書、戰玉冰
6月5日下午,小說家張冠仁攜其長篇小說《萬能先生譚坦》來到第371期思南讀書會現場,同小說家路內、周嘉寧、《當代》雜志社編輯孟小書以及青年學者戰玉冰一起,為讀者展開一幅海外華人生活圖景。作家走走擔任主持。
兩代海外華人的誤解與和解
《萬能先生譚坦》的故事發生在英國倫敦。千禧年后,越來越多的中國學子奔向倫敦,這群留學生與80年代第一代華人留學生交匯,逐漸顯出完全不同的氣質與狀況。兩波人被一個神秘的萬能先生Mr.Tan勾連起來。故事就此展開,在詳實的海外華人生活志背后暗伏著中國從80年代到千禧年間的發展,也暗藏了兩代人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與標準。
小說創作靈感來源于張冠仁在澳洲的留學經歷。生活在異國他鄉的留學生需要應對語言、申請、租房、考試和不安定的社會環境等等問題,張冠仁也不例外。坐在深夜的校車上,張冠仁想:“有沒有可能出現一個人可以解決留學生所有的問題?”萬能先生Mr.Tan的形象逐漸在他腦海中清晰起來。
小說素材不僅來源于張冠仁與身邊同學好友的經歷,也反映了關于中醫在海外的發展情況以及海外各門派中醫斗爭的秘辛。這些來源于張冠仁父親的親身經歷,“父親曾在英國從業八年,親歷了中醫在海外由盛轉衰的發展過程,所以我就把我自己個人的經歷,結合他在海外中醫工作所遇到的有歡喜也有眼淚的故事,最后有了這個萬能先生譚坦。”張冠仁說。
周嘉寧表示,自己的閱讀感受與之前對小說的想象完全不同,“我期待小說中出現他(張冠仁)和父親間情感的細節,但其實這個小說離張冠仁的生活非常遙遠。我常常覺得他去過倫敦,又常常覺得他沒有去過。我預想過書中的移民元素可能會體現在人物對個人身份的猶豫和掙扎,從而產生種種沖突。但每個人物都有特別強烈的生命力,這些人不會為了我以為的那些很脆弱、很軟弱的東西掙扎,他們為了生存做出的決定都是果斷激烈的。”
張冠仁坦言自己其實從未去過倫敦,而是借用“谷歌地圖旅行”完成了對城市的定位與描寫。他表示自己虛構的方向感有兩個來源,一是像偵探一樣無限接近真相,還原場景;二是不斷追問當事人,“讓父親把他豐富而詳細的經驗告訴我,我通過想象轉換,把間接體驗變成直接體驗。”
對此,戰玉冰表示,雖然作者沒有干過中醫、沒去過倫敦,但他把真實的留學經驗從澳洲移植到虛構的“倫敦”,將父親真實的口述歷史融入文本,“把兩個真實的東西疊在一起,就寫出了一個真實的感覺。”
走走指出,對于張冠仁等年輕作者來說,新的現實主義也許不再物質化的現實世界,而是在互聯網的信息搜索當中構建更大的真實圖景。她認為,書中既表現了兩代海外華人之間的的誤解與和解,也讓讀者體會到了異國生活的殘酷。
現實主義寫作的新視野
《萬能先生譚坦》首發于《當代》2020年第5期。同樣具有留學經歷的編輯孟小書表示:“張冠仁的作品讓我感到很新鮮,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經過這么多年的演變,逐漸從鄉土題材向書寫當代城市生活轉變,而《萬能先生譚坦》以文學性的書寫呈現了很多以往小說中很少涉及的題材,比如海外中醫的發展、留學生上升通道的日益狹窄以及海外華人的邊緣性狀態等。”
路內談到,《萬能先生譚坦》拓寬了傳統文學的書寫題材,"與光怪陸離的網絡小說相比,傳統的嚴肅文學書寫的題材越來愈少。而網絡文學如果沒有明令禁止,題材越來越多。兩者之間如何對接?" 張冠仁的寫作無疑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時,他也提出了一個疑問,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生活,他們的生存境況是會由一個黃皮膚的中國作家來書寫,抑或是由一個其他國家的作家用中文來書寫?" 這是一個越來越復雜的世界,我們需要面對這個問題,這是一個文學問題,也是一個現實問題。"
此外,他提出有時小說中配角的故事精彩程度甚于主角,“作者忍不住地開始神叨叨的講故事,把這個故事吹的非常好看,但是卻是配角的故事。”張冠仁將之稱為“文學創作中的旁支斜出”,“我們一直在討論文學本身的自由度在哪里,這種旁支斜出讓我覺得非常迷人,但我也會把握尺寸,克制住不要在一個有限的文本中有太多的旁支斜出。”
在走走看來,作者是在通過配角困境的產生與化解,不斷累積起讀者對幕后操縱一切的譚坦的興趣。對此,孟小書表示贊同,“這部小說和《了不起的蓋茨比》有著相似的寫法,主角在充足的鋪墊后姍姍來遲。”
小說中的“電影感”
張冠仁在中央戲劇學院畢業后,赴悉尼大學學習電影研究,回國后的工作也多和電影相關。他的文學創作也不可避免地打上電影的 "烙印"。曾做過電影編劇的路內稱贊《萬能先生譚坦》是一部具有“成熟電影感”的小說。戰玉冰認為,小說中“電影感”一是體現在小說利用嘈雜的公共空間環境、街道上的偶遇、動態的人流等體現電影剪輯的速度感,二是用倒計時表現一種緊張感。
張冠仁坦言,電影從業的經歷確實會影響他的文學寫作,“在寫作時,我會琢磨一下在單鏡頭敘事中,它的信息量有多少。另外還有敘事節奏和速度推進的問題,年輕的讀者們天然地對畫面更加敏感,我會讓寫作節奏更快速地運動,更容易被年輕讀者接受。”但相比電影的制作,小說創作則更加純粹,“一個劇本電影化會經過非常多的生產鏈條,生產要素太多,東西是不可控的,一部電影很可能和劇本相去甚遠。而小說的出版則更加純粹和簡單。”
在張冠仁看來,視覺藝術電影與文學有著藝術體驗上根本的不同:" 我始終覺得文學比電影更加純粹,更加優越的地方在于,我們通過閱讀體驗加上直接的生命體驗,二手經驗和一手經驗的混雜,每一個人都能獲得不一樣的審美體驗。通過文字這樣一種古老而又傳統的溝通方式,建立起對想象世界的抵達。"
思南讀書會NO.371簡訊
撰稿:馬金戈
改稿:陳 思
攝影:遲 惠
編輯:江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