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1日12:30 來源:思南讀書會 作者:思南讀書會 點擊: 次
從左至右為陳子善、陳建華、周立民
撰稿:陸銘暉
1月13日下午2時,陳建華、陳子善、周立民做客思南讀書會第444期,以新書《李歐梵文學課》的分享為切入點,帶領讀者一同走進知名文化研究學者李歐梵的文學世界。本次分享由東方出版中心編輯馮媛主持。
一場十年前的演講
《李歐梵文學課》一書內容取自2014年李歐梵在上海交大人文學院主講的系列講座,題為“從世界文學的視野反思中國現代文學”,著重關注跨民族、跨語際的文學、文化主潮,重新提出“世界文學”的問題,聚焦東亞文學所扮演的角色。本書涵蓋了他早些年最重要的學術成果與思想精華,盡管迄今將近十年,李歐梵對中國現代文學與世界文學的反思,在現在看來仍充滿活力。
陳建華
提起那場十年前的系列講座,本書主編,當時在上海交大任教的陳建華回憶:講座共有四場,最初講稿發表于陳子善主編的《現代中文學刊》,由不同的學生整理,故存在一些偏差;直到多年后參考校方收藏的講座視頻,完整的講稿才終于整理完畢得以出版,也就是如今這本《李歐梵文學課》。盡管是十年前的系列講座,今天看來,李歐梵的許多觀點仍然頗具價值。
提到本書的內容與閱讀方法,陳子善建議讀者先讀由陳建華撰寫的序言和后記,以便更詳細地了解講座的背景與本書的出版背景。他提到:李歐梵到內地的演講次數頗多,對年輕的學生與研究者而言,針對李歐梵在內地的演講進行系列研究不失為一個好的課題;為此可以結合演講集《未完成的現代性》《人文六講》《兩間駐望:中西互動下的中國現代文學》與這本《李歐梵文學課》一道進行閱讀,以了解不同階段的李歐梵在關心什么問題,思考什么問題。
陳子善
與其他幾本不同,本書是李歐梵圍繞林琴南、魯迅、施蟄存、張愛玲四位作家的個案研究。從世界文學與中國文學的角度切入,李歐梵的認識與討論不斷推進、極富層次感。陳子善說:“我們讀李先生的書,可以感覺到他的視界很開闊,無論什么話題都能侃侃而談。”他可以討論波德萊爾對魯迅《野草》的影響,也可以從中英文本差異的細微角度探討張愛玲后期的雙語小說寫作。與此同時,本書也引發了陳子善對施蟄存、陸灝等人物的親切回憶。
周立民
周立民則談到對李歐梵的印象,24年前冬天的大連,一場詩歌研討會上,他第一次見到李歐梵本人。今天通過對李歐梵著作的閱讀喚起了這些回憶,周立民說:“李歐梵先生對我們學習現代文學的學生來講,是像神一般的存在,尤其80、90年代,閱讀他的著作的過程給大家完全耳目一新的感覺,他對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作家、作品的評價、認知,和原來陳舊文學史上的表述是大不一樣的。”
為文學文化研究開啟視野
“李歐梵先生的著作恰好讓我們看見了在層層涂抹和遮蔽之下的另一個世界?!敝芰⒚裾f,本書的四篇文章像是四條不同的線組合成的四個不同的世界,每篇文章都可以引發出許多話題。這種話題性來自李歐梵的學識,以及狐貍型學者的自命。除了對文學作品的探討外,這些文章也談了很多電影、音樂等相關文化現象。
現場讀者
談到自己的閱讀印象,周立民指出了書中許多引人注目的亮點,包括李歐梵推進式的思考方式、多點式獨特的研究角度、堅實的理論背景支撐、靈活的理論轉換化用等,通過他獨特的角度,李歐梵為我們今天談論世界文學這一概念打開了更大的視野。同時,通過文學的思維研究文學,使得文學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得以彰顯,文本的活力得以解放、激活。
“李歐梵先生是一個非常感性的人,包括他的研究著作也不是枯燥的,或唯理論至上的;都是從個人對作家作品最基本直觀的出發,來表現他自身的復雜理解?!标惤ㄈA說。他分享了一則關于李歐梵在上海拜訪施蟄存的故事,“李歐梵向我們揭示了施蟄存在現代主義的表面下,深層跟中國古典文學之間的關系,以及施蟄存所代表的更為深入細微的現代主義面相……他從世界文學的角度,來重新打開了人們對于施蟄存先生作品的理解?!?/p>
現場讀者
“從形而上的哲學角度來看,李歐梵的四個講座為我們帶來了有關傳統與現代關系的啟發:我們如何理解‘現代性’這個概念的局限?現代文學到底是什么?”陳建華認為,李歐梵把自己的人生與文學聯結在了一起?!皩τ谖膶W、歷史或現代性的理解,并不單純把它們看作抽象的概念,而是作為個人的經歷,由此產生對中國文學作家作品的理解。任何文學都是在這樣的流轉之中產生的?!?/p>
在反思中前進
陳子善補充了許多有關李歐梵在上海的經歷,并指出,本書展現了李歐梵對中國現代主義文學的獨特視角,尤其是對施蟄存的《魔道》和《夜叉》兩篇小說的解讀,他提出了關于作家的想象力是否有邊界,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中的位置,以及如何繼承和發揚古典文學的問題。
讀者提問
陳子善向讀者推薦李歐梵的其他演講集,以及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其他李歐梵著作。此外,與文學研究相關,東方出版中心出版的香江文學研究叢書也值得期待。
嘉賓為讀者簽名
提到李歐梵的最新回憶錄《我的二十世紀》,周立民贊賞其如同楊苡先生的回憶錄一樣精彩,都反映了二十世紀的動蕩和變遷;也如施蟄存和巴金的感悟呈現的,歷史迅速地涂抹和更新,他們都認為自己是二十世紀人,對二十一世紀感到迷茫。周立民表示:“我們之所以讀不懂,就是因為很多迷茫的東西作家也沒打算寫清楚。我們在讀這些書的過程中,其實也需要一個對于我們自身生活和我們經歷的思考和反思。像李歐梵這代人,在不斷反思的過程中,他們才能不斷地前進和不斷地創新?!?/p>
思南讀書會NO.444
現場:戚譯心
直播:莊清揚
撰稿:陸銘暉
改稿:郭 瀏
攝影:遲 惠
編輯:鄒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