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1日13:01 來源:思南讀書會 作者:思南讀書會 點擊: 次
從左至右為肖峰、張萌
撰稿:魯法浩
2024年3月30日下午,美國范德堡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北京大學駐訪學者張萌,攜其新書《流動的森林:一部清代市場經濟史》,向我們講述明清中國的“木材盛世”,從森林的故事漫談經濟和環境。本書編輯肖峰擔任活動主持人。
木材從哪兒來的
《流動的森林:一部清代市場經濟史》以清朝的木材市場為中心,透過“木材流動”來了解中國明清時期的經濟與環境。張萌借此書想把中國在近代以前整個經濟和環境系統性的架構,與西方主流現代化敘事進行比較直接的對談,希望能夠基于中國的經驗反思與西方歷史經驗產生的一些經濟學和社會學的理論。
張萌
與西方國家石頭建筑不同是,中國的傳統建筑以木材為基礎,不管是戲樓、寺廟,還是宮殿都是木頭建造的。隨著經濟中心的南移,江南地區經濟得到發展,人口增長、城鎮化的發展,該地區的森林資源幾乎枯竭,不管是低地,還是平地,甚至是山丘都種上了經濟作物,所以森林木材的來源到底從哪兒來的。這也是本書研究的基本問題:
張萌表示,她所用的資料是:明清兩代在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會設立的關卡過路稅,它能為研究木材提供非常有利的明清財政實際情況,因為木材體積太大,基本上在所有重要關卡會把木材過的關單獨列出來,離其他大宗商品的船只通過的地方有段距離,這樣有點像今天疏解交通的意思。這種安排使得征收木材的關稅是由工部管。從歷史學家的角度來看,因為木材單獨列出來的,通過工部管轄的水關,所以工部的收入與木材緊密相關,這在數據上非常有利。基于此,可以通過關稅信息來估計有多少木材通過整個長江沿線的運輸網絡,到達了長江下游的市鎮。
肖峰
與此同時,大體量的木材生產和運輸,直接帶來兩個可持續性的研究問題:怎么維持木材的供應;怎么維持長距離貿易。對于這兩個問題,張萌回答到,“我一個總體觀察,對于這兩個可持續性的討論,理論的架構,大部分是基于歐洲史,它有一個基本假設,需要不斷現代化和官僚化的政府來出面,不管是管理自然資源還是管理商業運作,它有這么一個脈絡,在歐洲的近現代史上政府職能越來越大;第二個觀察,很少有學者把這兩個方面放在一塊談,討論木材供應,討論自然資源,一般是從森林史或者公共資源管理的角度討論,討論市場交易主要從制度經濟學、信任網絡、商業行會的角度討論。很少有人看這兩個方面如何互動的,如何共同演化,這也是我在這本書里著重探討的問題。對于資源管理和對于它的使用和商業交易,這不能分開看,這兩個部分一定要互相配合共同演化。維持木材供應的制度和維持市場交易的制度是互補,而且是共同演化的。”
森林何以流動
為解答書中的核心的問題,森林何以流動。“我從三個層面看,國家,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林業,在山林資源管理方面;市場,從地圖上可以看到,跨越整個長江上游到長江下游大的木材貿易市場。”張萌說道。
現場讀者
對于國家的觀察,明清是一個弱政府,它對于地方商業社會的滲透是很少的。它是自由放任,依賴市場供應的系統。特別是清代,完全變成了依賴市場,很少派遣官員去組織人去山里伐木,基本上都是從市場上采購的。官府的采購是以低于市場的價格采購的,低于市場價格部分可以理解成對于木材市場的稅收。基本上市場上存在的木材供應已經可以滿足官府對于各類大小木材的需求。這與歐洲國家對自然資源更加強勢的管理趨勢不同。這種差異的原因在與國家政府沒往這邊想,沒有這方面的雄心,沒有這方面的組織能力,另一方面沒有必要,派人買就可以,國內市場體量大,沒有必要再組織人,花費這么高稅收的錢到深山里進行直接砍伐的動作。
對于林業來說,它是人造林。明清再植林的做法具有前瞻性,林地是私有的,不是國有的,種樹是以市場交易為目的的,不是小農經濟只服務于自家或者只服務于當地經濟,它是很大的跨區域的市場,在貴州種的樹,最后目的地是南京,整個市場是聯動的。最重要的一點,也是制度創新的特色——股份制。
現場讀者
對市場而言,與歐洲內部分散且不統一的完全不同,沿著長江流域是整合的去中心化的市場,而且在市場里沒有明顯壟斷勢力,歐洲東印度公司,中東有各種壟斷公司,某一個產品某一個地區貿易只能通過有授權的公司進行。中國不是,只要有興趣,有錢,想做木材貿易,沒有任何進入的法律性的門檻。正是因為大的國內統和的市場,才有這個體量,不僅滿足國家需求,而且滿足整個長江中下游在市鎮化的過程中對木材的需求。它達不到現在理想的自由貿易完全競爭市場的程度,但是就以前的壟斷的、互相沒有競爭關系的刻板印象而言,它開放程度更高,尤其是與當時其他國家其他地區進行比較,這是非常開放的市場環境。
張萌又進一步解釋道,這三部分相互牽制、相互作用,它們是不可分割的。國家要進入市場或造山林,基本上不可能存在私有造林,也很難形成去中心化的市場結構。如果沒有私有造林,且市場和私有方式無法滿足國家需求,無論是建造皇陵還是修繕故宮,或是國家戰略或意識形態上的需求,那么就很難有依賴市場的自由放任的國家。因為如果市場無法滿足需求,國家就別無他法,只能像歐洲國家那樣更多地干預和直接控制資源。這三個方面一定是相互促進、相互依賴的,并在相互依賴的過程中共同演化。維持資源的制度和維持市場的制度,不能單獨看待,只有將兩者結合起來看,才能明白其運作的原因。
森林開放的歷史轉折
在談到中國古代整個森林的利用開放的歷史脈絡時,張萌提及,北宋以前,木材的來源基本上是區域性的,南宋后,江南的木材開始自給自足,私有產權下的植樹造林模式開始向南向西擴展。在元明時期,全國經濟系統經歷了一個瓦解的過程,這主要是由于朱元璋的經濟政策。朱元璋希望回歸到小農經濟的自給自足模式。然而,到了十六世紀中期,商品經濟完全恢復,全國市場經濟以及不同區域經濟能夠聯合起來,呈現出區域專業化的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了聯動整個長江流域的木材貿易往來。不僅是木材,其他大宗商品的流動也與之密切相關。整個水運基礎設施的建設,支撐著全國范圍內大規模的商品流動。
讀者提問
“從利用方式上,它經歷了從利用天然森林到利用人工造林大的轉折,這個轉折始于從宋代。這樣的轉折不是短時間內完成的,它是經歷漫長幾個朝代不斷的發展,而且跟整個國家經濟政治發展變化是密切相關,南北宋時期要實現國家內部系統的人工造林還面臨其他方面的困難。這種變化還是在迎來大一統的時候,元明清隨著經濟的復蘇,民間的活躍,體現出市場的重要性。到清代,重要的表現是出現了跨長江流域的大型成熟的市場。”肖峰補充到。
被問及到對市場經濟的態度時,張萌說到,“保護產權是國家的責任,通過法律給托底,商業訴訟有一個托底的功能,這是市場經濟。”并且“清代不是抑商,是愿意促進商品經濟運轉,尤其從流通層面,不允許設置壁壘阻斷商品自然流動,但是鼓勵商業,不鼓勵資本主義,鼓勵市場經濟,不鼓勵資本積累,還是有區別的。”
“市場要穩健運作下去,還是需要很多方面的條件,首先產業是要保證先進性,還有營商環境非常重要。” 肖峰說。
嘉賓為讀者簽名
最后的讀者交流環節,有讀者提問為何以森林為選題時,張萌回答到,“我不想做大而全的研究,我認為還是要深入到某一個行業,才能看到里面各種不同的部分他們如何扭結在一起的。我當時有一段時間,在考察我是做哪一個商品長距離貿易,或者做哪一個商人群體的長距離貿易,后來由于材料的原因,有很多民間文書是關于木材種植地契的材料,清水江文書是剛剛出版,很新。另一方面,我開頭提到關于木稅,這個材料非常好,因為其他的商品具體收多少稅不知道,但是由于木頭是工部水關管的,所以從史料的角度把我推向研究木材的長距離貿易。既然研究了木材,不得不再往上游推,看木材怎么生產出來的,借由清水江文書和徽州文書看人工造林,我沒有想到人工造林變成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思南讀書會NO.450
現場:戚譯心
直播:張師恒
撰稿:魯法浩
改稿:郭 瀏
攝影:隋 文
編輯:鄒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