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1日13:36 來源:思南讀書會 作者:思南讀書會 點擊: 次
從左至右為鄔峭峰、沈嘉祿
撰稿:王瑞琳
4月13日下午,作家鄔峭峰攜其散文隨筆集《第一個離別者》回到他的初生之地——思南公館,以自己為年代樣本,與作家沈嘉祿在第452期思南讀書會上,共同回望一段真切的心靈嬗變。
“精神歷程的原鄉”
散文集《第一個離別者》將目光鎖定在“六十年代初期的城市青年的心理發育歷程”之中,但它更是一部鄔峭峰個人的心靈成長檔案,是觀照世相的散文更是一部長篇小說,因為這里僅有一個人物即本人。其中的切斷和穿插將原本的時序打破,這既出于本能的隱私保護,也為閱讀注入呼吸感。
鄔峭峰
談及自己的出生地,鄔峭峰將思南公館比作自己“精神歷程的原鄉”。在他的娓娓訴說中,童年往事依舊歷歷在目:學校的變遷、對文科的堅持、群樓間的奇聞軼事……
第一篇《父親》發表之初的題目是《離別》,寫對父親的理解和對離別的感悟。鄔峭峰談到,自己和父親的相處似乎經歷了三個階段,從童年的順從,到少年的對抗,自己開始成長為社會上的新人,“父親發現自己有些地方是不如年輕人,他未必敢小看我,但是我會在這個階段比較盲目地通過叛逆的本能小看他。”
沈嘉祿
“22歲的時候,我從家里搬出去,要把一張古老的沙發搬上一輛皮卡,我和父親兩端抬,沙發非常重,22歲人的力氣應該不見得會輸給50歲的父親,但抬到半空的時候,沙發還是先從我手里松脫,砸到了父親。”50歲時,鄔峭峰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我想父親的力氣未必比我大,但是他保護我的意識遠遠超過我保護他的意識。這一點點理解讓我發現很多偉大的情感往往要在平常的東西里去感受。”正如他所說,隨著我們的成長,我們對自己親人的理解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現場讀者
《父親》中的離別讓沈嘉祿想起朱自清的《背影》,這是兩種時代背景下的不同敘事方式。兒子要去援疆,父親說好了不送他,但在火車上,他看到了父親的身影,然而這時兒子還是毅然決然地走了。“這固然比較符合他們都較剛強的性格,但也值得我們思考,我們今天對孩子的教育是不是也需要不那么溫情的一種方式。”
異鄉往事
《你是一匹瘋馬,穿過我的日子》回憶了摯友大寶許多看似荒誕不經的軼事:為了追女朋友,一個禮拜往返中國澳洲兩次;在狹小的客廳硬塞下了一張乒乓桌……“當我從中國又到澳洲的時候,一下子沒有現金,他(大寶)這時候去了香港工作,衣櫥里留下五件襯衣,第四件里有五千,我就向他借走了。我還他這筆錢是一年后,在深圳跟他碰頭,上海人很怕欠別人,現在借還他的機會加了一只表,他看都不看,拿起來就戴在手上。這只表他戴了二十多年,直到他去世。”
現場讀者
鄔峭峰談到,大寶拓展了他對人生的理解,“他好像完全缺乏在人際關系里的基本算度和功利上的敏感,他不踐踏你的利益,他也不踐踏他的利益,很多人以為他不懂,但其實他沒有一點不懂。”
《第一個離別者》寫另一個在澳洲結識的朋友阿東,他做代人銷贓的生意,也照顧病逝老友的妻女、收留殘疾的流浪狗,最終被卷入一次販毒案件消失了。“他的消失會讓你感受到一種空白,就像一段朗誦在那里,但擴音器壞了,生活不完整,所以我們非常想念他。”鄔峭峰說。
讀者提問
書中寫了很多男人之間的關系,其中印刻著鄔峭峰鮮明的性格和時代因素,在沈嘉祿看來,他是在以小說家的方式寫散文,其中的人物性格立體而鮮明,有意味的細節呈現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這讓鄔峭峰的文字更加“耐讀”。
嘉賓為讀者簽名
沈嘉祿提到,散文集的人物幾乎都是男性,而《約了希琳喝咖啡》是少有的對女性人物的刻畫。文章寫了希琳的兩段愛情,前一段以婚外戀結束,后一段以先生的去世而告終。小說對男女情感的處理睿智而微妙,鄔峭峰感悟到了其中值得我們學習的“教養”與“情感”:沒有三角戀中的惡斗,只是一條掛在門把手上的絲巾;沒有離別的痛徹心扉,只留下鏡框里的一塊錢幣……正是這些細節和畫面構成了他所依戀的動人往事。
思南讀書會NO.452
現場:戚譯心
直播:姚芊芊
撰稿:王瑞琳
改稿:郭 瀏
攝影:隋 文
編輯:鄒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