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8月29日10:04 來源:《東方早報》 作者:潘妤 點擊: 次
為了更好發揮文藝評論對上海文藝創作的促進作用,促進文藝評論的自律和創新,首次設立的“上海文藝評論雙月座談會”昨天在上海文化基金會辦公室舉行。來自文學、影視、戲劇等各領域的上海文藝評論家和專家聚集一堂,共同討論上海文藝創作中亟待關注和解決的問題,并就如何創作出具有時代特色的“上海題材”作品提出建議。
據悉,這一雙月座談會今后將成為常態,以此加強評論和創作,以及和媒體、受眾、領導間的聯系。
在8月28日的首次座談會上,共有11位來自各個領域的文藝評論家和專家參與討論。
上海劇協副主席、劇作家羅懷臻第一個發言。他認為,上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文藝創作長期忽略了金融題材。他同時提出,上海舞臺藝術應注重中國特色、上海特色。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毛時安表示,看待上海文藝要堅持兩點論,認為上海文藝不怎么樣是一種觀點,但上海作為一個國際文化都市也有很多成績,上海國際電影節和上海國際藝術節都是很醒目的成果。他認為文化離開了政府推動,會受到很大的沖擊,而目前上海的重大文藝創作小組發揮的作用還不夠。
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秘書長酈國義稱,前不久北京人藝帶來6個風格各異的小戲給他很深刻的印象。一個院團應該有自己的流派代表,他同時建議,院團應實行推介制度,高薪聘請相關人士進行原創題材的推介。
來自華師大中文系的楊揚,上海大學的聶偉、葛穎、葛紅兵等高校評論家也從各自角度談了對上海文化的想法。大家不約而同地談到了《盜墓筆記》和《小時代》等當下文化現象,雖然文藝評論家們普遍表示“看不懂”,但他們都認為應該正視這些現象。葛穎表示:“我們當下最大的危機就是這樣一種審美正席卷而來。如果不能去正視它,和這種現象和受眾進行交流,最后的結果可能就是我們會被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