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讀書會 來源:上海作家 2016/8/6
8月6日下午四點半,第135期思南讀書會與讀者如期見面,本次活動主題為“海上風度——從周碧初文獻展說起”。讀書會邀請了著名油畫家肖谷、策展人傅軍做客思南文學之家。兩位嘉賓以正在展出的“精神的融合——周碧初文獻展”為切入點,分析周碧初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分享他的生活經歷,揭示他對于獨立藝術人格的堅守,帶領讀者一起走近藝術大師周碧初。
1、周碧初文獻展的起源與籌備
上世紀八十年代,如何將中國藝術從古典轉化為現代形態是國內美術界的主要命題,在這個過程中,周碧初先生雖未明顯提出“中西融合”的概念,但他多年一直致力于西方后期印象派,包括中國傳統山水畫與民間藝術的融合。傅軍說:“這種融合滲入了藝術觀念、文化理念甚至審美習慣,所以我們將‘精神的融合’作為這次展覽的主題。”
周碧初先生德高望重,不僅從事藝術工作,還把作品和收藏捐贈給全國各地的美術館,這其中也包括了家鄉漳州平和。他為人溫和、眼神堅定,給人以大氣儒雅的印象,而藍偏灰的顏色則充分地反映出先生的特點,因此媒體將文獻展的色調稱為“周碧初藍”。此次文獻展也與一般的展覽有所不同,除了文字,還有圖片、視頻和作品,更多元,呈現出的視覺效果也更豐富。傅軍稱:“我們統計了周碧初一生創作的作品,但周先生在新華藝專任教時由于日本的炮轟,很多作品都消失了,所以這次展覽的最終數字是427件,包括了他一生參加過的57次展覽,僅僅在四十年代他便舉辦了8次個展,很多近代法國油畫的起源也來自于他的著述。”
2、文獻展與當代美術的結合
肖谷認為從某種角度來說,藝術史就是藝術贊助。“歐洲早期的創作都是教會委托某個藝術家,這是符合藝術規律的,對藝術發展也有幫助,因為沒有贊助,藝術家沒有辦法發展。”周碧初先生在印尼的十年是一生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不僅有很多贊助,而且當時的印尼總統蘇加諾也很喜歡藝術,便請周碧初先生做書畫集的顧問。那時周碧初的知名度很高,所以在印尼的十年間留存下的照片和作品也最完整。
“我們認為作品很重要,藝術界尤其是美術界有一個鐵的規律,有作品就有人,沒有作品就沒有人,有作品人家會記住你,沒有作品大家就記不住你,所以作品是一個藝術家的生命。作品也是一部美術史中散光的珠寶,把這些珠寶串連起來,就形成了一部美術史。”肖谷認為優秀的文獻展除了把握和構思,需要具備幾個要素,一是文字研究和框架,二是具有文獻價值的照片和史料,三是聲音影像。
在與讀者分享展覽的最終呈現時,肖谷向讀者分享了策劃時的用心設計,“包括照片和文字的大小,照片的疏密以及墻面的安排,一樓、二樓展覽內容的銜接等等,這個過程中包含了很多用心。為了突出某一張照片,我們不斷創造,也有很多爭論。周碧初先生懷著學習西洋繪畫的心境,回國后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兩種文化相融合得很精彩,所以展覽中我們也努力將文獻與當代美術進行結合。”
3、藝術可以超越時代
當現場讀者談及周碧初的代表作《新禧》時,肖谷向讀者解讀了畫作本身的特別之處,“顏色當中基本黑白、黃綠紅為主,看上去十分協調,這是畫面中的靜物表現能力。也許泥菩薩、爆竹包含了中國傳統文化,但是至今為止沒有看到藝術家畫兔子燈,聞所未聞,但周碧初有他的想法,他不僅希望讀者能從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造型以及內涵,而且他用這幅畫向我們證明了我們是可以表現好中國傳統文化的。畫上有稻谷和豬,背景有那么多典型的無錫泥菩薩,也很生動,整體的畫面是對一個喜慶日子的期盼。這種喜慶期盼包含了對節日的期盼,也包含了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信心、自信,主題非常積極,是一幅優秀的作品。”
傅軍表示現在提倡的“筆墨當隨時代”是值得肯定的,很多藝術家主動擁抱這個時代,從而建立了自己的藝術地位。另一方面,傅軍認為藝術家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在內心超越一個時代,“其實不光周碧初先生,包括顏文梁他們都是低調溫和的,但他們的內心世界非常飽滿堅定,堅定到足以用他們的方式抵御時代的沖突,抵御不被主流認可的困苦。比如藝術史的概念修整和拓展,周碧初先生終生致力于風景題材,很可能沒有被列入藝術史的主流,但是藝術的發展除了受時代、環境、經濟的影響外,藝術本身有一個自律性,這些致力于在本體語言上進行深入探索的藝術家,藝術史會還給他們應有的學術地位和尊嚴。”
面對讀者對油畫家為何選擇中國傳統題材的提問,傅軍就此表達了她對藝術家主體意識的理解,認為一個藝術家、文化人到最后是要尋回自己的文化身份,尋回中國文化的尊嚴和自信心。
活動最后,上海油雕院的工作人員為讀者精心設計了抽獎環節,并帶來了八幅油畫作為獎品。現場氣氛熱烈活潑,讀者們非常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