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主席謝爾·埃斯普馬克身為學者、評論家的同時,兼顧作家和詩人的身份。他的創作關注人類共同的命運、以及文字或詩歌的力量。其長篇小說《失憶的年代》橫穿現代社會,在不同的歷史橫截面上放大細節,為現已步入"失憶時代"的社會汲取面對未來的營養,對現今世界發展和人類社會的反思是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
5月16日下午兩點,第66期思南讀書會"《失憶的年代》精裝版首發暨作品分享會"正式開始。除了作者謝爾·埃斯普馬克親臨現場外,還特別邀請到了著名作家賈平凹、韓少功和著名學者陳思和教授等,一起探討這部長篇史詩巨著。而幾位文學大咖也在思南讀書會的現場碰撞出精彩的思想火花。
世紀出版集團總裁祝學軍先生首先上臺致歡迎辭,對于謝爾·埃斯普馬克的創作以及中國作家的評論表示感謝:"承蒙謝爾·埃斯普馬克先生的厚愛,把《失憶的年代》這本非常厚重的著作,交給我們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來出版。在這里我們要感謝謝爾·埃斯普馬克先生杰出的創作,感謝我們中國作家真誠的評價,我們感到這是作家對作家創作的體悟和共鳴,也是我們對中國讀者精彩的導讀。"
此外,祝學軍先生還對中瑞文學交流表達了美好的愿景:"中國與瑞典近年來文化交流十分密切。中瑞文學交流和合作的涓涓溪流,已經越來越寬廣,我們真心希望這條溪流未來成為奔騰不息的大河。我們也愿意為這樣的文化交流繼續搭建橋梁。"
埃斯普馬克:真正的主人公其實是你們
謝爾·埃斯普馬克先生上臺后,首先就書名《失憶的年代》做了一個解釋:"長久以來,失憶就是我文學寫作里一個經常出現的現象,在寫于上世紀50年代的一首詩里,就像是用照相的快門捕捉住一個鬧哄哄的郊區建筑的瞬間。"
談起創作經歷,謝爾·埃斯普馬克先生這樣說:"《失憶的年代》是七部比較短的長篇小說構成的一個系列,形成貫穿現代瑞典社會的一個橫截面。我寫作這些小說的時候,是在我訪問布拉德之后就開始了。用捷克作家克利馬的話說,現代人越來越生活在當下,而過去就像一個黑洞,一切都可以在里面消失,英雄、罪犯、明星和無名的群眾,甚至活生生的人也在里面消失了,不像過去的時代,活著的人是在自己生命結束之后才消失的。而這個系列的所有長篇小說幾乎都貫穿著,再也找不到自己親人和情人的苦惱。"
埃斯普馬克又形容自己的作品是一部低于人類的喜劇,是一次對于社會的透視。"在我的這個系列里,人類都落入到了下面的地下室里。當代人確實都能感到他們人生的最低點,還都帶著他被極端具體化的煩惱、熱情和內心的破碎。這個系列的每部小說都是一幅很細膩的刻畫下來的個人肖像。這是一部濃縮在一個用尖銳筆觸刻劃的單個人物身上的社會史詩。這本來是那些偉大現實主義作家,比如說巴爾扎克,他們曾經一度想實現的目標。但我的這個系列寫作計劃沒有這么樣去復制社會現實的雄心,而只是想給社會做一次X光透視。"
"誰在這個社會里一會兒和這個人相遇,一會兒和那個影子相遇呢?所以我的想法,我們小說里的人物他們要相遇的,我的每個小說人物展示我所謂的獨白,其實是對話,他們正是想抓住讀者,努力想讓讀者相信他們。"謝爾·埃斯普馬克對讀者真情告白,"只有讀者在場,我的小說,所謂獨白的形式才可以進行下去。是你們讀者的回應使我的獨白成了對話,這七部小說里真正的主人公其實是你們。"
陳思和:在渙散失憶的時代中展現人類的精神世界
2012年謝爾·埃斯普馬克先生攜新書第一次來上海做宣傳講演,當時座無虛席的盛況令陳思和教授記憶猶新。"這樣一個盛況我到現在還歷歷在目。才兩年的時間,這部巨著,七卷本的巨著現在作為合訂本正式出版,我向謝爾·埃斯普馬克先生表示衷心的祝賀。這是一個奇跡,在兩年半時間里,把這么一個巨著在中國出版,跟中國讀者見面。"
陳思和教授表示在閱讀中,好奇充斥著全過程。"一開始讀時,書名引起了我極大的好奇。讀完第一本,感覺第一本充滿卡夫卡式的荒謬,但是這個荒謬延續氣氛我覺得簡直是一個奇跡,好在不是這樣。當我讀了以后的幾卷,以后的人能夠回憶,能夠講述他的歷史,我就產生一個問題,這個失憶的年代,那這樣一個世界將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作為這樣一個小說又是怎么樣去表現,怎么樣去描寫,這個對我來說又充滿了好奇。"
而第二個最大感受,是書中作者的敘述和思考,讓原本狂熱的瑞典迷陳思和教授也看到了瑞典不美好的一面。"讀了謝爾·埃斯普馬克的書,給我精神上一種警惕,瑞典也不那么美好。在瑞典走向安定繁榮、我們局外人覺得特別好的一種狀態時,他開始了思考。"
"謝爾·埃斯普馬克的作品是偏重于對人類精神社會的渴望,在人類這個處于一個完全渙散的失憶的時代當中,展現出人類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
賈平凹:文學就是記憶
相比陳思和教授的口若懸河,賈平凹對于作品的解讀更側重作品包含的內在意義。"當我遇到《失憶的年代》這本書,首先對這個書名很震驚。歐洲人經歷過失憶,歐洲人怎么失憶的,又是如何面對失憶的。對于失憶的情況在內容上,形態上也也不同,比如失憶的年代,這本書,失憶更多的是關于人性的,而更多是關于政治、法治或者運動的。以前有一句話,就是忘掉一切要面向未來,這話應該需要的。一個人總是要活下去,就得忘掉過去的不幸和痛苦,如同走路,走過的路腳印自然就消失了。但是走向未來,如何走向未來,明白走向哪里,就得知道來自哪里,過去幾年,輝煌或者失敗,快樂或者悲傷,怎么能忘記,實際上過去的輝煌、快樂常常能記起。而悲傷、失敗常常被忘卻。"
"我們這個社會失憶導致了許多東西就被遮蔽了,失憶它可以使社會常常無序、誤解、荒唐、變態,失憶使我們前進的步伐很艱難,對我們的啟示也就在這里,這個年代,失憶這個詞是每個人會遇到的。也是面對著歷史和文學所遇到的,什么是歷史,歷史就是一種記憶,什么是文學,文學就是記憶。魯迅先生說過,忘卻的記憶,我們只有記下來以后,才能忘卻過去。"
而對于普通讀者,賈平凹也給出了誠摯的閱讀建議。"這本書毫無疑問它是一本巨著,也是一個高雅的書,讓一些人讀起來不適合他的口味,整個社會流行一種刺激的東西。所以每本書,有些人讀不出激情,每個作家他寫的每一部書都是給部分人寫的,肯定有人特別喜歡,有人不喜歡。但這本書只要靜下心來去讀,讀幾句你就有興趣了,而且你就有收獲,而且這種興趣和收獲是不容易的,我們社會,尤其中國目前的社會需要這樣的書,這是我特別要說的。"
韓少功:瑞典夢的靈魂告白書
"當信用卡取代圣經,手機自拍成了新興的東西,文化為什么不該是自戀者們的書呢?"在現如今物欲橫流的社會,韓少功一上場便犀利地向讀者提問。"在這種情況下,宏大敘事是否成了學界的丑聞,思想、社會、歷史、價值觀更不要說忠誠和同志們,幾乎都成了舊時代的犯罪的工具。被眾多作家避之不及,這也許就是謝爾·埃斯普馬克先生所面對的失憶之一。"
韓少功把謝爾·埃斯普馬克稱為瑞典夢的逐夢者。"在這個意義上,謝爾·埃斯普馬克先生是一個瑞典夢的逐夢者,以他的小說解釋了殖民主義,經濟全球化的百年史,包括反思了左翼運動,工人運動內部難以避免的投機、蛻變、沮喪、輕浮、無力感。他前后迎戰,左右開弓,對自己和對手都絕不手軟,但不接受一種慶祝歷史的虛無感。這足以讓諸多的知識精英們在今后自愧不如。"
"在這里,社會是思考的入口,哲學是思考的出口,哲學是感受的入口,審美是感受的出口。經過這一些按部全書的雙重的轉換,細節、情感、氛圍、形象、幻想、抒情的元素終于得到了有效的釋放。托爾斯泰居然附體與卡夫卡的詭異與飄浮,或者卡夫卡客串了托爾斯泰的廣博和深厚,這種藝術都讓不少讀者一時手足無措。有些人可能不適應這樣的寫作,他們習慣于接受戲劇化情節的起承轉合,人物的生龍活虎,還有簡潔明快的道德主題。但是沒有關系,有些人可能更喜歡這一種寫作,他們可借這一種中國古代小說的組合,虛中見實,也是一個公共知識分子風光無限的內心的拼圖。變換出我們這個時代一次次重逢的悲欣焦急。當夜風吹拂過的臉上,我能夠感覺到我讓我愛的人多么痛苦,作者喃喃自語正在叩問千萬人的漫漫長夜。"正因如此,這部作品對于現代社會來說才彌足珍貴,韓少功如是說。
陳曉明:純粹詩意地去思考時代難題
由于航班問題,陳曉明先生意外不能趕到現場,成為當天一大遺憾。他的觀點借由世紀文睿總經理、總編輯邵敏代為向現場讀者轉達。
對于謝爾·埃斯普馬克渾然天成的寫作手法,陳曉明表達了由衷的欽佩。"《失憶的年代》講述的都是普通人。謝爾·埃斯普馬克先生把目光投向他們,審視、描摹刻劃他們的生活,在這些斷續而又空靈的敘說中,那些人物的存在邏輯和細節都非常逼真,可以讓我們體會到這些底層人的性格心理和精神面貌,謝爾·埃斯普馬克可以在斷斷續續的敘述中,把人物的關系和生活環境一點一滴的交代出來。"
陳曉明向讀者誠摯推薦:"謝爾·埃斯普馬克是一位詩人,他的創作以詩為主,這部小說也是流蕩著濃重的詩意,不管是表達創痛,失憶,還是絕望落寞,或者是去思考時代難題,謝爾·埃斯普馬克的敘述都控制在一種語感和節奏中,讀謝爾·埃斯普馬克《失憶的年代》的年代,給我最深的感受是他寫的如此負有文學性,而有著如此深刻的現實性,他的思考瑞典和歐洲的社會問題,卻與他的純粹敘述的語言的精致并行不悖,他寫的如此精煉,簡潔,內涵卻又如此豐厚深遠,對于中國文學來說,這部《失憶的年代》不只是奉獻給中國文學愛好者的小說,也是值得中國作家好好閱讀的作品。"
活動最后,由上海新聞出版局局長徐炯做總結辭。徐炯先生對于本次思南讀書會所帶來的美好感受以及對于深閱讀的思考表示感謝:"非常感謝埃斯普馬克先生、賈平凹先生、韓少功先生、陳思和先生,給我們帶來了一個美好的下午,對我來說今天這個下午的這幾個小時是非常特殊的體驗。像這樣的講座要非常的認真專注的去傾聽,去理解,以及去記憶,所以我很贊同賈平凹先生在他的講話當中提到的就是深閱讀,因為我們現在越來越習慣于淺閱讀,所以對深閱讀那種比較疲勞的感覺,也是久違了。"
"對一個國家,對一個社會,對一個國家文化發展來講,我覺得深閱讀跟思考是須臾不能離開的,而今天大家所在的思南讀書會,我們幾家主辦單位就是希望在上還有一個深閱讀的空間,依然熱愛上閱讀的朋友,能夠在這里找到指引。"對于祝學軍開場提到的中瑞文化交流的期望,徐炯表示強烈贊同:"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中國和瑞典之間的文化交流,包括文學交流能夠進一步的發展,希望更多的瑞典的優秀文學作品,被中國讀者欣賞。也有更多的優秀的中國文學和中國作家的作品,能夠傳播到瑞典,同時傳播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