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的桃花源:用文字包裹傷痕
讀書會開始,張新穎推翻了眾多讀者對于沈從文的一貫印象。他提到,讀者都比較熟悉沈從文的《邊城》、《湘西》等作品,在他們眼里,沈從文用質樸的文字勾勒了一個美麗單純的桃花源。但是,這只是表象,其實“世外桃源”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由血染成的。這與沈從文的成長經歷有關,在湘西,沈從文感受到的不是美好,而是殘暴。從小習慣了看殺人,上學的時候,走到殺人的地方去看看,昨天殺的人,尸體是不是被狗吃完了,是不是剩下一塊頭骨,小孩子在敲。沈從文甚至見過十幾歲的少年挑著擔子,前面放著父親的頭,后面放著叔叔的頭。在這樣充滿暴力、充滿絕望的環境下,沈從文沒有被同化,他的心靈沒有變得和周圍一樣黑暗。相反,生活里但凡有一絲一毫的美好與溫情,他都能敏感地捕捉到,并且視若瑰寶,因為這些美好可以對抗他經歷過的黑暗、殘暴與絕望,是對心靈的救助。
張新穎深入闡述了善惡對比的根源,他說,“這種對比的形成涉及到人在成長過程中的反應。一般人會本能地以同樣的壞來回擊社會對自己的惡,但是,沈從文對于外部世界卻一直保持逆轉式的反應,他以愛反抱生活的惡,這樣的反應方式克服了人的本能,也成就了他的詩意和偉大的人格。
周立民表示,印象里沈從文先生是一個細聲細氣的男人,沒有想到在他的生命里有那么多的堅韌的東西?,F在,沈從文似乎被簡化了,被概念化成一個符號來傳播,但是在這本書中卻給大家呈現了沈從文背后的世界?!?nbsp;【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