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是貼近作家心靈的文體
如果把散文比作一個意象,王雪瑛給出了她的理解:“像水一樣的靈動和自由。”散文的意境便是思與詩的結合。王雪瑛引用了導師錢谷融先生的話:“散文是最見性情之作,沒有真性情的人,不是真有話要說的人,是寫不好散文的。”在錢先生的影響下,王雪瑛十分認同“散文是貼近作家心靈的文體”。
吳俊為讀者們介紹散文的文體特點以及標志性散文家的誕生。中國古代傳統將文體分為詩、文兩宗,有韻為詩,無韻為文。文,即散文。而散文的范圍極廣,其寫法也在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主流性的樣式。五四新文化時期,受新文化者反對中國古代散文主流的影響,散文領域發生了較大的變革。周氏兄弟(周樹人和周作人)則分別位列于中國現代新散文的兩個表達極端。吳俊概括道,“周樹人論辯戰式的表達開拓了散文新的空間,后來被稱之為雜文;而周作人平淡閑適并與現狀有疏離感的表達,則成為了最早被稱之為美文的一種散文。”
南帆簡要地對比了中西方散文的差異以及散文相較其他文體的獨特之處。在他看來,蒙恬、羅蘭巴特、培根等西方近現代思想大師的散文隨筆偏重于思辨,知性的含量很重。而中國的散文傳統則是重在抒情。“隨物賦形”便是蘇軾用水來譬喻自己的散文。散文較之其他文體,語體形式的規范就顯得十分自由。例如,寫詩要注意押韻、分行和節奏,小說則需要基本的故事情節作為支撐。南帆進一步談到,“散文由于形式規矩較少,更貼近每個人的人生,能直截了當地表達人的內心情懷。”
……【詳情】